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许炀):“走出去”和“引进来”一直都是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之一。40年来,中国在引进外商投资和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三方机构参与进来,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行、咨询公司等,他们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这一过程。近日,国际在线专访了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邹俊,与他一起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外商投资和海外投资的发展与变化。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邹俊接受国际在线专访。摄影:许炀
外商进入中国: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
毕马威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改革开放后,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毕马威最早在1983年就来到了中国。邹俊介绍,当时毕马威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主要做一些联络的工作,并没有正式开展业务,直到1992年拿到了正式的牌照,成为在内地首家获准合资开业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对外开展业务。而彼时的中国,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后,对外开放出现崭新的局面,全国上下掀起了吸引外商投资的热潮,这给毕马威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外资进入中国热潮刚起的时候,邹俊开始了他在毕马威的职业生涯,那是在1993年,当时他是毕马威在国内招的第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邹俊介绍,毕马威在中国的服务对象初期主要是外资企业。当时正处于外资陆陆续续进入中国市场的阶段,一些外商企业或是想要寻找在中国投资的机会,或是已经在中国落地,落地后需要咨询等相关服务。
聊起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邹俊深有体会。“当时我们见的外企的老外就真和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样,对中国完全不了解,什么都不懂。不像你现在随便在街上碰见一个老外都会说几句中文,甚至还可能是个中国通。”邹俊介绍,当时很多的老外被本国的企业派到中国开展业务,他们就按照在他们国家的方式在中国开展自己的业务,包括和政府、中介服务机构,或者是和员工打交道,他们都仍然保持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做法,也没有想过要根据中国的市场去做调整。但是随着慢慢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他们发现当他们开始做出调整的时候,对于他们在中国的发展,在对于政策理解以及跟政府的沟通合作上更加有效,从而促进业绩增长的时候,整个改变的过程就会加速。从一开始不理解中国的国情到不愿意理解,再到慢慢开始被迫去理解,最后主动的去理解,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一个适应本土化的过程。
中企走出国门:海外融资、投资两不误
在外资“引进来”的过程中,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以前更多的是外国企业‘走进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就我们的业务趋势来说,近年来,在‘走出去’这方面的机会要更多一些。”邹俊说道。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经历两个大的阶段:海外融资和海外投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开始是以海外上市融资为主。当时,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海外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的估值偏低。“一开始,有的客户找到我们会问,为什么我的公司这么好,而他们不能理解我的商业故事呢?因为那个时候,无论是从沟通还是宣传方面,大的环境不像现在这样繁荣,但是随着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加入,例如像我们会计师事务所、律所、投行这些跨国的中介机构可以作为国企和海外资本市场的桥梁,让双方能够互相去理解和认同,也帮助了更多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并获得认可。”
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逐渐得到认可,不仅仅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募集到资金,对中国企业品牌和形象上也有很大的提升。渐渐的,开始有企业前往海外进行投资。在海外投资的大军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齐头并进,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谱写出一曲渐进的海外投资曲。在海外投资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着迥异的风格。邹俊告诉记者,国有企业因为是国有资产,因此在海外投资的选择上要更为慎重和追求稳健,更注重长远的发展。国企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有着非常完善的审批流程,也会请许多的中介机构参与进来,帮助他们去了解国别的差异、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当地的市场环境等等,特别是在一些受到特殊关注的行业上,他们的整个决策过程会比较长,因此相对来说,投资效果也会更好。有些民营企业在前期的准备过程方面就做的不够充分,整个决策程序也相对来说比较扁平。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更注重抓住当下的机遇,时效性要更强一些,风险更大,但是回报也相对更高。
虽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风格比较迥异,但是面临的挑战却是相似的,这和外企进入到中国时面临的挑战一样:本土化。海外投资所面临的挑战,除了投前的调研,投后的管理也困难重重,人员管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外资潮刚兴起时,是一个外国人带着自己管理理念到中国去管一帮中国人,现在反过来,是一个中国人带着自己的文化去管理一群完全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人才管理方面,有的声音说应该用当地的人,避免过多的插手管理,但是可能会造成失控的情况;有的声音说应该用自己的人,但是自己人去当地管理,不谈文化的差异,就光是语言就已经会是很大的问题了,尤其是小语种国家。在这方面,邹俊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他们有一个客户在一个发达国家投了一家企业,当时客户认为要用当地人管当地人,因此没有更多的介入到管理层里,只是在董事会上占有一定的席位。而在很多国家,董事会和管理层有着明确的职责划分,不像在中国,管理层和董事会往往是一批人。这最终导致当管理层和董事会有发展方向冲突的时候,管理层往往是会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去执行,而不是遵循董事会的建议。
毕马威中国的本土之道:以客户为导向 诚信与创新并进
邹俊告诉记者,毕马威中国把自己定位成为客户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所谓的本土化,再好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还都是以客户为导向。“现在的投资风向变化非常快,快到有些时候你都跟不上,所以我觉得所谓本土服务之道是怎么样使我们自身能更快的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能更快的适应客户的需求。举个例子,就拿毕马威中国的咨询业务线来说,2000年之前,我觉得我们业务线都没有怎么变过,一直就是传统的审计业务咨询。但是随着现在整个环境的快速变化,我们开发了很多新的咨询产品,而且可能三五年这个产品就不再被市场所需要,要开发新的产品。经常有客户问我们,你们咨询到底是咨询什么?其实很难去讲,因为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一直都在与时俱进,在不停的变化当中。”
毕马威中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客户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创新。2015年,毕马威创新创业共享中心成立,这是毕马威在中国的第十七家分支机构。毕马威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共享中心与早期的创新创业企业建立对话,提供扶持和帮助,从而挖掘出未来的独角兽公司。2017年,毕马威智能创新空间落户南京,助力毕马威及客户实现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这两个创新中心,一方面是可以直接服务于中小型企业客户,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可以去做内部产品的研发。例如,去年我们为某知名家电企业做了一个全球CRM的项目,已经落地了。他们在很多时候都利用了我们研发团队的一些知识经验或者研发成果,我们在自己研发过程当中,希望利用自己对市场的理解,提供一个更好、更贴合客户的产品开发服务,这样会有一个更快速的反应时间,能更快的随着市场的需求去发展。”
当记者让邹俊副主席挑选一个词作为对毕马威中国来说非常重要的企业精神时,“诚信”这两个字从邹俊的嘴里脱口而出。邹俊告诉记者,毕马威作为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专业服务机构,无论是在审计还是税务,或者是咨询业务方面,“诚信”都是至关重要的品质,是立业之本“例如在做咨询的时候,我不能夸大其词,我不能夸夸其谈,不能是否可以做到都说能做。也不能只是顺着客户的话来说,就是他想做什么,我就说你这样做是最好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多客户比较反感的,也是应该特别需要避免的。我们应该是利用我们专业的知识和专业领域的经验,为客户的商业决策提供一个专业的意见,起到一个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理念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个人觉得诚信是更加重要的,不能因为外部的一些经济利益对我的专业服务的判断或者内容产生影响。如果我什么东西都是顺着他说,什么东西都是因为一些特别的利益而给他一些不太专业的意见,我觉得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是一个不好的行为。”